小宝宝睡觉时为啥不踏实,总是“满床滚”呢?
记得女儿睡觉满床滚的时候,婆婆总是叨叨说:“小猫小狗,睡无正形”,意思是小孩子就像小狗小猫一样天性好动,睡觉时满床滚也正常。
孩子睡不踏实、满床滚,仅仅是天性使然吗?背后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?
宝宝睡不踏实、“满床滚”,可能是在向你传递信号
有次刷视频,看到一位妈妈的分享。
她说,她家儿子很奇怪,每次跟婆婆睡时,婆婆总说孩子睡觉不老实,满床滚,有几次甚至还从床上摔了下去,但跟自己睡时,却没有婆婆说的那么夸张。
后来她才发现,婆婆睡觉时总是给孩子盖很多。
这让她意识到,儿子之所以跟着婆婆睡不踏实,或许就是因为盖的多、不舒服导致的。
其实,除了孩子天性睡觉不老实,还有一些外在因素导致他们睡觉不踏实,只不过他们年龄小,不会说,只能用滚的方式,向父母传递信号:
第一,身体在飞速发育
美国《儿科杂志》有研究指出:儿童在深度睡眠时,肌肉活动依然频繁,特别是3到6岁的孩子。
3-6岁的孩子处于生长高峰期,各个器官,尤其是牙齿、身高,都在迅速生长发育。
骨骼飞速生长时,周围的肌肉、神经就会受到牵扯,导致宝宝腿部或者其它部位产生酸痛、瘙痒的感觉,即日常我们所说的“生长痛”。
宝宝睡觉时,这种飞速生长的状态依旧会继续,为了缓解身体的不适感,宝宝就会出现翻滚、踢腿、转圈圈的动作。
而且,宝宝的睡眠周期与成年人不同,他们睡眠周期短且浅睡眠阶段较多,睡眠周期频繁转换,也可导致孩子出现睡觉不踏实、踢腿转圈等动作。
对于这类孩子,我们不必过于担心,这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
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富含钙、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,帮助缓解生长痛带来的不适。
第二,身体感到不舒服
记得女儿小时候,有段时间她一到睡觉就翻滚的特别厉害,时不时的惊醒,并且怎么哄都哄不好。
婆婆说孩子可能是被邪祟缠身、吓着了,就按照农村的土办法烧了几张“符纸”,招了魂,但却没啥用。
后来,带她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,原来女儿之所以睡不踏实、总是闹,主要是因为白天吃的东西不好消化或者吃的太多、积食了导致的。
美国儿科学会(AAP)指出:婴幼儿肠胃蠕动相对缓慢,进食后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,若睡前饮食不当,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和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会刺激肠道,引发肠痉挛,使宝宝在睡眠中感到不适,从而通过翻滚来缓解。
从医院回来后,我们听从医生的建议,给女儿调整了饮食,晚餐尽量不吃油腻的、难消化的食物,并且不吃太饱,并在睡前给她做腹部按摩,她睡觉时总闹腾的情况,便慢慢好了起来。
其实,除了吃的多,肠胃不适,会导致孩子满床滚,其它的不适,比如缺铁性贫血、缺钙的孩子,甚至睡眠环境不好,比如光线超过5勒克斯,噪音超过40分贝等,都会明显提升孩子夜晚睡不踏实的概率。
如果排除了外界环境因素,孩子在夜里还总睡不踏实,并伴随腿部抓挠、呻吟、易醒等现象,建议你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。
第三,缺乏安全感
相信很多宝妈都有这种体验,那就是你陪着孩子睡,睡在他身边,他就睡得很踏实,然而你一起身离开,他就各种翻腾,甚至直接醒来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:婴幼儿时期是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关键时期,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周围环境不熟悉,缺乏安全感,需要父母的陪伴、安抚建立安全感,如果这个时候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就会产生不安全感。
所以,妈妈陪着他们睡,他们会感到安全,身体就会自然放松,睡得也踏实,而妈妈一旦离开,这种安全感就会瞬间消失,孩子就会通过哭闹、翻滚来表达自己的不安和焦虑。
这个道理就同我们成年人到了新环境也难入睡、睡不好一样,因为陌生的环境让我们感到不熟悉、不安心,身体会本能地保持警惕,难以完全放松。
对于这种孩子,做父母的要多点耐心和陪伴,尽量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安抚,耐心地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。
比如在睡前多抱抱、轻轻拍哄,或者在房间留一盏小夜灯,让孩子感觉即使父母不在身边,也依然有光亮和温暖的存在。
第四,白天玩得太兴奋了
相信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经验,那就是小时候看完恐怖电影,或者玩了刺激的游戏后,晚上睡觉就会出现做噩梦,说梦话,在床上翻来覆去,睡不踏实的情况。
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《梦的解析》中提到:儿童的梦境多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,且更具象直白。
孩子白天过于兴奋,之所以相比成人更容易反应在睡眠情况中去,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。
白天过度兴奋时,这种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,导致大脑皮层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,进而导致晚上入睡后,大脑皮层仍有残余的兴奋信号,影响睡眠质量,导致睡不安稳,出现满床滚的状况。
这种情况都是暂时的,会随着孩子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,自我调节能力也会逐步增强,睡眠逐渐恢复正常。
【今日话题】
你家宝宝睡觉满床滚吗?你认为他属于哪种情况?
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,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。